港湾十年
在路港的潮声中生长与远行
陈丰,福建路港集团合规中心职员
站在福建路港大厦的窗前,远处的泉州湾波光粼粼,潮声如絮语。入职那年,我抱着一沓图纸站在工地边缘,耳畔是桩机的轰鸣,脚下是翻新的泥土。彼时的我,像一艘刚刚离港的小船,对风浪充满忐忑,却未曾想到,这片名为“路港”的土壤,会成为托举我成长的海洋。
初航:灯塔与锚点
“建中华腾达之路,造人才航行之港”——入职培训的第一天,这句话被刻进我的笔记本。带我的师傅,是集团十几年的“老路港人”。他总说:“路港的工程,一砖一瓦都要对得起‘诚信履约’四个字。”第一次独立核算项目成本时,我因疏忽漏掉一笔材料费,是师傅深夜陪我重新核对数据。灯光下,他指着企业文化墙上的“自强不息”说:“路港的‘强’,不是不犯错,是错了能扛起来。”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,企业的“诚信”不仅是契约,更是无数人用责任浇筑的航道。
破浪:暗礁与星光
第三年,我被派往三明拓荒新项目。临行前,领导递给我一本《路港员工手册》,扉页上写着:“永不言弃,不是口号,是选择。”异乡的冬夜,项目僵持、团队疲惫,我在铁皮房的宿舍床上翻来覆去。打开公司网站,看到泉州总部年会的视频——董事长那句“不经历风雨,怎能见彩虹”的谆谆教导,一群工程人洋溢着的笑容。忽然想起入职时师傅的话:“路港的‘强’,是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标。”以此往后,跟着团队重新梳理施工方案,用“铸造精品”的执拗做好项目。棘手难题解决那日,业主方负责人说:“你们的路港精神,确实不一样。”
陈丰(右二)在三明项目部留影
归港:根系与翅膀
如今,我已从技术员成长为项目经理。今年集团二十周年主题“领潮而上,向新而行”的年会上,秉着“企业是船,员工是帆;帆借风力,船护帆行。”,我望向身边年轻同事眼里跃动的光,想起自己初来时那片荒芜的工地,如今已立起贯通南北的桥梁。路港的“和谐”不是没有分歧,而是让每份声音都有回响。以前带新人的时候时,我常和新人分享“交友一方”的理念——在工程现场,我们交的不只是朋友,更是共同成长的见证者。
潮声未歇
十年路港人,十年时光印记。这里的每一张蓝图、每一场会议、甚至每一句争执,都像潮水反复冲刷海岸,让年轻的棱角逐渐温润,也让理想的轮廓愈发清晰。回到泉州总部,看见新员工培训墙上贴满便签,有人写:“我想成为路港的一块砖”,有人写:“这里是我的起锚地”。我忽然想起那句“造人才航行之港”——原来,最好的港湾从不是终点,而是让每艘船都有勇气驶向更远的洋流。
福建路港的楼顶依旧悬着那枚LOGO标志,阳光下,它沉默如誓言。而我知道,当潮水再次涨起,这片港湾永远有人整理风帆,带着“永不言弃”的星火,奔赴下一程山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