领潮而上·向新而行丨二十载耕耘路,青春筑梦路港情

2025-07-07


二十载耕耘路

青春筑梦路港情


微信截图_20250716090126.png


何毅伟,福建路港集团副总裁



二十年前,当我背着行囊从闽南小山村走向福建路港(集团)公司时,未曾想到这片钢筋水泥交织的热土会成为我生命的第二故乡。二十载春秋更迭,我从青涩的技术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项目经理,亲历企业从区域建设者到行业标杆的蜕变,更见证了路港人用汗水浇筑的“逢山开路、遇水架桥”的奋斗史诗。


初心的淬炼

在工地现场书写成长答卷。2005年盛夏,初到泉三高速QA14标项目部时,我捧着《桥梁施工规范》在工棚里逐字研读的场景仍历历在目。面对复杂的高速桥梁工程,我白天扛着全站仪穿梭在桩基间,夜晚在活动板房里绘制施工图。记得在茂林2号桥桩基浇筑时,输送泵突发故障,我带着工人用扁担挑着混凝土徒步攀登陡坡,六小时连续奋战让3号桩基完美成型。当晨曦穿透云层照亮浇筑成型的桩基时,我摸着磨出血泡的双手突然明白:路港人的初心,就镌刻在这些与时间赛跑的深夜,凝结在这些毫米必争的精度里。


微信截图_20250716090145.png

何毅伟在工地现场

正是这种“偏毫厘不敢安”的较真劲,让我在技术攻关中不断突破。2009年主持龙海渔港码头工程时,我创新采用“三点一线+L型基线”测量法,将沉桩扭角校准时间缩短60%。当业主方总工看着精准落位的钢管桩感叹“这小伙子敢破陈规”时,我深知这不仅是技术革新,更是路港人“敢为天下先”的精神传承。


奋斗的交响

与路港共成长的二十年印记。在路港的二十年,是个人奋斗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的二十年。2010年“大干150天”攻坚战中,我带领团队在龙海供水工程创造基础工程提前三个月完工的纪录。那段时间,办公室行军床见证了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夜晚,工地上的对讲机里永远回响着“再复核一遍坐标”的叮嘱。当清澈的自来水通过我们铺设的管道流入千家万户时,我读懂了路港人“建设为民”的深意。

何毅伟(右二)在项目部开标准化会议

企业发展的每个里程碑都镌刻着我们的奋斗足迹:从泉三高速的巍峨桥墩到渔港码头的钢桩林立,从抗击“鲇鱼”台风的生死抢险到管线工程的工艺革新,我们用“5+2”白加黑"的坚守,将路港精神浇筑进每一方混凝土。记得2010年超强台风夜,我在决堤处跳入齐腰深的洪水扶木桩时,身后此起彼伏的“何工小心”呼唤声,让我真切感受到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,而是整个路港铁军的集体冲锋。

“路港杯”技能竞赛   何毅伟(第二排右五)


传承的火炬

让奋斗精神生生不息。作为项目管理者,我始终坚信“人才是企业最硬的基石”。在“导师带徒”机制中,我创新“三步培养法”:放手让新学员独立操作,定期组织“工地课堂”复盘,开展“优秀学员”擂台赛。看着刚毕业的实习生小陈从害怕爬脚手架到独立主持墩柱施工,我仿佛看到二十年前那个在工棚画图的自己。这种传承,让路港精神如闽南红砖厝般代代延续。

集团10周年征文颁奖 何毅伟(左四)

面对建筑行业智能化转型,我牵头组建BIM技术攻关小组,将数字化建模、智能化系统引入施工管理。在泉州台商金韵花苑项目中,我们通过数字化建模将地下室管线碰撞检测效率提升80%,这项创新获评第十三届全国 BIM大赛施工组三等奖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:传承不是固守,而是让奋斗精神插上科技的翅膀。

安全生产月启动仪式现场   何毅伟(左三)

站在企业成立二十周年的新起点,我常抚摸着胸前党员徽章沉思:从偏远山村走出的技术员到集团骨干,是什么支撑我走过二十年?是凌晨浇筑现场的手电筒光束,是暴雨中抢险时工友递来的安全帽,是竣工典礼上群众绽放的笑颜。这些碎片拼凑出答案——路港人“建者无疆”的担当,共产党员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情怀。

何毅伟在招商推介会现场

展望未来,我即将肩负起更重大的使命:在主管质量安全部的同时,统筹集团工程建设专业信用体系建设,更将执掌涵盖综合办、行政、人力、资质管理等核心职能的大后勤体系。这不仅是职务的升维,更是责任疆域的拓展。我深知,质量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,信用管理是市场的通行证,而后勤保障则是前线冲锋的弹药库。

在质量安全领域,我将推动“智慧工地”建设,用物联网技术实现隐患预警闭环管理,让每一方钢筋混凝土都承载“零缺陷”的承诺,让每一个施工环节都遵循“零事故”原则。针对信用管理,我计划构建工程建设全周期信用评价体系,涵盖房建、市政、水利、公路、港航专业,力争各专业信用进入第一梯队,为市场招投标保驾护航,让“路港品牌”成为行业的标杆。

面对大后勤管理的新挑战,我将着手打造“服务型总部”:在行政办公区推行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,让数据多跑路、员工少跑腿;在人力资源方面,建立“星火计划”人才梯队,为00后技术员量身定制成长路径;在资质管理上,维护资质动态核查,组建专班攻克资质升级,为集团进军高端市场筑牢基石。

更令我振奋的是,我将牵头制定“后勤前移”战略,让综合办成为项目部的“娘家人”,从防暑物资精准配送到心理疏导热线,构建全维度保障网络。当看到年轻的项目经理在视频会议中感慨“有了总部支撑,我们冲锋更有底气”时,我仿佛看到路港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。

二十年路港情,此生无悔建设人!从技术员到管理者,变的是岗位,不变的是“建者匠心”。未来,我将继续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境界和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,在质量安全、信用管理、后勤保障三大战场,书写路港人新的奋斗篇章!

阅读24
分享